用户登录
当前位置:首页 - 资讯 - 动态新闻

泉州籍文化名人周智琛 故乡是伟大的容器 承载无限可能

发布日期:[2025-03-18 12:40]   浏览量:   字号:      

周智琛作主题演讲

■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吴秋瑜 林思萍 文/图

“当我们在外漂泊时,总把故乡想象成疗愈的温床;可当真正踏上故土时,却又时刻被父老乡亲的目光丈量!”3月15日下午,由泉州市文旅局指导,泉州市图书馆和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(府文庙)主办的“温陵讲坛”在泉州府文庙举行,被称为“传媒魔法师”的泉州籍文化名人周智琛应邀作《故乡是伟大的容器——论文化返乡和在地创生的可能性》主题演讲。

演讲中,自称“近乡情怯”的周智琛,以归乡浪子的莽撞和虔诚,拆解“文化返乡和在地创生的可能性”。他认为,泉州人的“文化返乡”精神古往今来绵延不绝,文化返乡和在地创生空间很大,并建议泉州应从“世界遗产保管人”转型为“超级文明操作系统”。

谈返乡

故乡是我们一生“最初的宇宙”

“我用一生的时光在故乡大地上写诗。”何为故乡?在周智琛看来,故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,其本质是我们一生“最初的宇宙”。“故乡是伟大的容器,可以承载无限可能。故乡如此重要,需要更多的守护,需要更好的建设,需要更大的想象,所以我们研讨‘文化返乡’的课题,要探讨‘在地创生’的方法。”

周智琛认为,泉州人的“文化返乡”精神古往今来绵延不绝,欧阳詹作为泉州第一位进士,就是泉州文化返乡的“开基老祖”。令他格外动容的是,欧阳詹功成名就后,回到家乡泉州,以自己的领导力和各种方式推动学问造化,将长安城里的经纶化作闽南乡间的书声。今天的泉州人尤其是泉州籍的文化人,也像欧阳詹一样,既敢在长安城的考场挥毫泼墨,又将墨迹化作润泽乡土的春雨。

近10年来泉州文化返乡的一些典型:比如国际知名艺术家蔡国强,他的创作始终与泉州的文化基因紧密相连,他计划将泉州打造成为全球艺术网络的节点,实现“地方性”与“世界性”的互哺;比如泉州籍国际艺术家吴达新,以泉州为创作母题,构建了“传统符号—当代语言—全球叙事”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;比如泉州籍国际知名人类学家王铭铭,其学术研究始终以故乡泉州为重要切入点,开创了“历史人类学的泉州路径”;泉州籍当代艺术家陈文令,构建了独特的“艺术乡建”模式……

“这些泉州俊杰的艺术创作和返乡行动证明,文化返乡从不是退守,而是以故土为实验室,进行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实验和文化反哺。”他们以泉州为原点,为地方性书写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范本。

谈文化

推动泉州转型为“超级文明操作系统”

当文化人返乡之后,可以做一些什么事呢?周智琛提出“文化返乡三维模型”,即在物理空间上做大文章、在记忆载体里搞大事件、在文化实践中玩大创新。通过记忆载体激活→文化实践创新→物理空间重塑,加上“传统与现代”“本土与全球”“经济与伦理”的三重动态平衡,能够使得故乡变得更美好。

“乡愁是伟大的生产力,可以演变为驱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动能。”周智琛建议,当前的泉州,需构建“在地文化再生产”和“全球价值输出”的双向叙事体系,打造具有代谢能力的现代故乡文化操作系统,推动泉州从“世界遗产保管人”转型为“超级文明操作系统”。

为此,他提出了三点创造性的建议:

成立泉州文化返乡全球联盟。建议联动全球泉州籍文化英才,形成超级人才枢纽轴、价值循环轴、生态连接轴,构建三轴联动运作体系,开发文化资产超级协同平台,形成遍布全球又聚焦故乡的创新网络。

实施泉州故乡探索计划。泉州亟待以“在地创生”和“数字乡愁”同构城市文化图景,开启一场关于故乡的精神寻根和未来叙事,构建可触摸、可交互、可生长的文化共同体,底层建立包含建筑、戏曲、民俗的非遗资源;顶层打造虚实联动的海丝文化体验带。

开展泉州故乡寻根行动。搭建“泉州人数字家谱云”,创建全球泉州寻根服务链,启动侨乡记忆众筹计划,存证海外游子的口述历史。通过这些行动,让那些关于出走又归来的故事,像一粒粒种子,种进人们的骨子里。

“我始终相信,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具有某种神奇引力,这座‘世遗之城’早在一千年前就完成了全球化命题的初代解答。而今“宋元中国·海丝泉州”的文化密码,可以转化为更具张力的当代叙事,当最先锋的文化实验植入最传统的乡土,我们终将看到,所有的还乡之路,都将变成通往美好未来的航道。”周智琛在演讲的最后说道。


联系方式

部门服务电话:服务总台:22989884 期刊部:22777762 信息技术部:22795518 办公室:22284877

读者联系邮箱:qtckzxb@163.com

公交线路:乘1路、8路、14路、30路、34路、60路、61路、K1路、K7路、K8路、K301路、K508路、K606路、K607路、微1路到市图书馆站下

关注我们

  • 泉图微信

  • 掌中泉图

版权所有:福建省泉州市图书馆备案号:闽ICP备08004250号 您是本站第:位访问者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73号